膠原蛋白補充品儼然已成為抗衰老的關鍵元素之一,它能修復皮膚並帶來青春的外表。作為結構性蛋白,膠原蛋白賦予皮膚彈性和光滑度,但隨年齡增長其自然生成會逐漸減少

 

當前,科學家正在尋找逆轉這一過程的方法,以恢復皮膚活力,改善老化並提升整體健康。

在當前美與健康同等重視的社會中,膠原蛋白有它的重要性,但在我們積極尋求補充這種“青春因子”之前,先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下,它究竟是什麼,以及我們是否真的需要它,避免再補充的路上走許多冤枉路。

 

膠原蛋白是什麼?


人體中有22種胺基酸,有的胺基酸能夠幫助激素的分泌、有的胺基酸能夠幫助肌肉的生長,而有的胺基酸結合在一起能夠構成膠原蛋白,這樣的結構具有很強的伸張特性,如果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彈力十足的跳床,能讓我們在空中翻滾、輕鬆跳躍,那麼膠原蛋白就是構成這個跳床的關鍵“彈簧”!

它存在於我們身體的各個角落,不僅讓皮膚保持緊緻和彈性,也是構成骨骼、軟骨、肌腱、韌帶,甚至是血管和眼角膜的重要原料之一。

所以膠原蛋白不僅僅是幫助我們保持皮膚的緊緻、彈性及減緩皮膚的老化,同時也能夠支持關節健康、促進骨骼健康、維持器官內壁的彈性、減少腸道炎症,避免胃潰炎及腸漏症,總之人體需要有彈性的地方,基本上都會有它的存在哦!

專家說膠原蛋白人體可以自行合成? 錯,只對一半


膠原蛋白主要是由甘胺酸、脯胺酸和羥脯胺酸所構成,它們結合形成膠原蛋白,給予皮膚水潤Q彈,而構成膠原蛋白的這三種胺基酸剛好都是人體能夠自行合成的胺基酸。

而為什麼說只對了一半呢?因為脯胺酸在羥基化成為羥脯胺酸的過程,需要有足夠的維生素C才行,而在這過程中又會耗損維生素C。

而人體是無法自行而成維生素C的,必須透過外界的食物或營養劑去補充,所以人的確是有能力自行合成膠原蛋白,但如果體內沒有足夠的維生素C仍無法順利合成結構漂亮的膠原蛋白哦!

遺憾的是人體擁有的這項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下降,這也是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逐漸失去彈性,關節不再靈活的原因之一。

網路上謠傳的膠原蛋白的分子大小是什麼意思?越小越好嗎?


膠原蛋白是由胺基酸所組成的一種蛋白質,而當它存在食物中時(還沒有進到人的肚子),是很大團的分子,一般我們常吃的膠原蛋白食物,像是雞爪、豬腳、魚皮等這些富含動物皮膚的組織,分子量大小在30萬道爾頓以上。

如果我們把它的結構水解、切小,就會先得到胜肽,胜肽就是分子量比較小一點的蛋白質,指分子量大小在1萬道爾頓以下。

順道一題,在我們的消化器官,消化到這個大小,部份的三胜肽和二胜肽就能夠吸收了。

如果再不斷分解、切小,就會得到分子量只有200道爾頓以下的胺基酸,這也是蛋白質能夠分解到的最最最小單位了(不能在小了),而我們人體的消化器官能夠分解到這個大小,接著這些胺基酸就可會被人體拿去吸收、利用,拿去做它們該做的事。下圖整理成表格呈現下給大家看一下。

膠原蛋白補充劑的真相與迷思


膠原蛋白不僅是美容的助手,它也對整體健康非常重要。

足夠的膠原蛋白可以提高皮膚彈性、減少皺紋、促進傷口癒合。

但我們該如何聰明選擇,這邊整理了幾個重點給大家:

1️⃣植物性來源的大概率都不是真的膠原蛋白

由上述有跟大家提到,膠原蛋白是由胺基酸所構成的蛋白質,因此膠原蛋白普遍只會存在於動物性的食物裡面,尤其是皮膚或有彈性的位置占比非常多,像是雞爪、豬腳、牛肚或著是魚皮這些。

如果看到寫著植物性膠原蛋白或寫著白木耳、黑木耳裡面含豐富的膠原蛋白別再上當了,裡面所富含像膠質的成分是水溶性膳食纖維,而非是讓皮膚堅固而有彈性的膠原蛋白哦!

2️⃣膠原蛋白的添加劑量每份至少5000毫克

在整理了眾多研究分析,扣除掉有利益衝突的文獻(就是由廠商出資做的研究),普遍想要達到有效劑量,每天至少要補充到5000毫克的膠原蛋白劑量

像這篇研究針對已經停經的婦女,將她們分成對照組(沒補充)及實驗組(有補充),實驗組連續4周每天補充5000毫克的膠原蛋白,最後用檢測儀檢測兩組的肌膚,結果發現有補充膠原蛋白的實驗組肌膚的彈性相較於對照組有顯著改善[1]。

3️⃣選擇魚來源的膠原蛋白,分子小

市面上可以看到許多由豬或牛所萃取出來的膠原蛋白,它們普遍量多、成本低。

但容易有豬流感[2]或牛海綿狀腦病[3]等健康上的隱患,也容易會有宗教上的問題(部分宗教忌牛、忌豬),並且從豬或牛等傳統來源萃取出來的膠原蛋白仍存在一些局限性,相較於魚所萃取出來的分子量,畜牧類動物所萃取出來的膠原蛋白分子量普遍都較大[4]。

4️⃣選擇有添加維生素C的膠原蛋白產品

由上述我們可以得知,人體在合成膠原蛋白的過程中,需要有維生素C的參與,因此在缺乏維生素C的狀態下,人體合成膠原蛋白的能力也會減低。

在這篇綜合性分析了10篇實驗的文獻中發現,補充維生素C不但能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還能夠刺激纖維母細胞的合成效率,並減少自由基破壞膠原蛋白結構,幫助體內膠原蛋白含量增加,由此可知道想要合成膠原蛋白並減少流失,補充維生素C是不可或缺的營養素之一[5]。

5️⃣頂級的膠原蛋白產品才會添加的複方原料

一個好的產品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只要吃一包便可以解決消費者的需求

除了基本要有的足量的膠原蛋白及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C,想要養顏美容,讓膠原蛋白的作用發會的更好,還有3個法寶:

彈力蛋白:能夠把像彈簧的膠原蛋白緊緊相扣在一起,使膠原蛋白的結構更加穩固

透明質酸鈉:彈簧床之所以有彈性是因為裡面有空氣,而肌膚裡面並不會有空氣,取而代之的是水份,足夠的透明質酸鈉能夠幫助肌膚保水,使肌膚保持水潤有彈性

賽洛美:也就是神經酰胺,親水且親油的特性能夠增加角質細胞的保水功能,研究指出異位性皮膚炎和濕疹的患者通過補充,能防止水分喪失並保護皮膚,改善皮膚乾、癢等問題,產生極佳的保濕效果哦[6]!

 

飽滿澎度推薦|MSPP®超胜肽多元膠原蛋白


每包含6000毫克膠原蛋白極小分子500-1000道爾頓。
添加10毫克彈力蛋白。
一包滿足一日所需維生素C。
法定最高限量80毫克日本專利透明質酸鈉。

 

總結
綜合以上資訊,我們可以認識到,膠原蛋白不僅是一種美容產品的成分,它在我們身體的健康和機能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在選購膠原蛋白產品時,注意產品標示上的分子大小,以確保獲取的是容易被人體吸收的膠原蛋白形式,選擇一款好的產品補充膠原蛋白,再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從內而外維持青春活力哦!
 

本文參考資料 REFERENCE:

  1. Wich Sangsuwan & Pravit Asawanonda (2021) Four-weeks daily intake of oral collagen hydrolysate results in improved skin elasticity, especially in sun-exposed area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Journal of Dermatological Treatment, 32:8, 991-996, DOI: 10.1080/09546634.2020.1725412 

  2. Dandagi, Girish L.; Byahatti, Sujata M.1. An insight into the swine-influenza A (H1N1) virus infection in humans. Lung India 28(1):p 34-38, Jan–Mar 2011. | DOI: 10.4103/0970-2113.76299 

  3. Agriculture Committee Fifth Report Session 1989–1990 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 (BSE) Report and Proceedings of the Committee with minutes of evidence and appendices, 1990, House of Commons Paper, HMSO, London.

  4. León-López, A.; Morales-Peñaloza, A.; Martínez-Juárez, V.M.; Vargas-Torres, A.; Zeugolis, D.I.; Aguirre-Álvarez, G. Hydrolyzed Collagen—Sources and Applications. Molecules 201924, 4031. https://doi.org/10.3390/molecules24224031

  5. DePhillipo NN, Aman ZS, Kennedy MI, Begley JP, Moatshe G, LaPrade RF. Efficacy of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on Collagen Synthesis and Oxidative Stress After Musculoskeletal Inju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Orthop J Sports Med. 2018 Oct 25;6(10):2325967118804544. doi: 10.1177/2325967118804544. PMID: 30386805; PMCID: PMC6204628.

  6. Choi, M.J., Maibach, H.I. Role of Ceramides in Barrier Function of Healthy and Diseased Skin. Am J Clin Dermatol 6, 215–223 (2005). https://doi.org/10.2165/00128071-200506040-00002